标准化新闻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始终在探索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前沿,致力于打造好‘好房子’标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推动节能降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广泛应用绿色建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显著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场管理处处长孟海亮表示。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中,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与多家单位合作,聚焦建筑工程绿色低碳领域,围绕推动建筑行业全周期绿色低碳等议题,举办系列发布仪式和专题论坛,展现北京市建筑行业的绿色实践。
将绿色低碳绩效与信用机制深度融合
由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主编的《北京市建筑行业绿色低碳信用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是全国首创的针对建筑行业绿色低碳信用的评价标准,创新性地实现了对建材供应商与施工企业的双向信用评价。
“建筑领域作为三大能源消费领域之一,尽早实现碳中和对于‘双碳’目标战略路径的整体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从设计、建材、运输、建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碳足迹及其能源消耗是建筑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城市和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方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倪炜表示。
这一标准首次将绿色低碳绩效与信用机制深度融合,通过对建材生产销售、工程施工建造等全环节进行碳足迹追溯与低碳性能认证,建立可量化、可追溯、可认证的信用评价体系,为行业精准降碳提供了系统化的北京方案。
基于《评价标准》的发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与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同发起,创新构建了“绿色信用—金融支持”的产融结合新模式。
这一合作将通过开发专门针对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将碳足迹、减碳成效等量化数据转化为融资授信、利率定价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推动标准落地,聚力创新研究
同步启动的“北京市绿色低碳建材供应商管理平台”是《评价标准》落地应用的核心载体之一。平台整合绿色低碳建材认证、供需精准匹配、碳排放全流程追溯等核心功能,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可靠的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撑。这一“标准引领+平台落地”的创新模式,不仅填补了建筑行业绿色低碳信用评价的空白,更为全国建筑领域信用评价机制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
“‘好房子’建设不仅是承载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建筑业深度转型的核心目标。面对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居住的迫切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创新破解能效提升、质量保障和节能降碳等行业难题,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会长郝小兵表示。
9月10日,北京市绿色低碳建造创新研究中心的组建合作也正式启动。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以及施工企业、建材企业代表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率先启动了研究中心的合作组建工作,旨在打造“政、产、学、研、金、用”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
据悉,研究中心将聚焦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重点破解“好房子”建设中建材端与施工端联动降碳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中心还将积极开展建筑领域碳资信评价体系研究及碳资产开发管理工作,加速零碳建筑技术、绿色低碳建材研发成果向实际工程项目的转化应用,为北京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助力首都打造绿色低碳建造示范城市。